過去一個時期,經濟全球化做大了世界經濟“蛋糕”,但發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日益凸顯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中國提出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從四個方面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。
推動全球經濟復蘇進程。當前逆經濟全球化思潮的抬頭,與過去一個時期全球經濟陷入“低增長困境”是分不開的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,長達8年的低增長和部分國家經濟停滯,導致全球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,部分人群受到沖擊,各種矛盾趨于激化。在全球經濟深刻轉型、實現全面復蘇面臨不確定因素的形勢下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從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入手,推進能源資源勘探開發、生產、運輸、加工等全產業鏈合作,提升就地加工轉化率和深加工能力,鼓勵和引導我國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,合作建設境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,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特色產業,讓沿線發展中國家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,參與到全球分工體系中來,進一步激活歐亞非大陸的經濟增長潛力。這將積極影響和推動全球經濟復蘇進程。
創新區域合作模式。有別于原有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是平等、開放、靈活、包容的新型合作機制。它更加強調平等性,主張國家無論大小強弱,地位都是平等的;更加強調開放性,不是排他性的倡議,而是各國均可參與的“大合唱”;更加強調靈活性,適應區域發展的差異性,機制多樣靈活;更加強調包容性,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、擴大利益交匯點。這種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旨在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、優勢互補,促進投資和消費,創造需求和就業;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,開展更大范圍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,共同打造開放、包容、均衡、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;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、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,形成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圈,建設利益共享的產業鏈、價值鏈、供應鏈,從而推動區域合作機制創新發展。
打造經濟全球化升級版。過去幾十年,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,推動了國際貿易和投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,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繁榮,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。然而,經濟全球化也面臨諸多新挑戰,需要克服其負面效應,向更加包容、更有活力、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。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、逆經濟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的背景下,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致力于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,增加就業機會和居民收入,改善全球收入分配格局,增強世界對經濟全球化的信心;倡導各國共同參與、共同建設、共同分享,建設利益共同體、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,提升經濟全球化的包容性;倡導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,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,拓寬金融合作領域,增強經濟全球化活力;倡導向綠色發展轉型,加強中國與相關國家在生態治理、荒漠化監測和預防等方面的合作,加強跨界河流保護和開發利用,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監測及污染防治等領域的合作,促進經濟全球化可持續發展。這將對克服經濟全球化負面效應、打造經濟全球化升級版、為全球經濟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發揮重要作用。
提供更多公共產品。從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國門到加入世貿組織,再到成為最大貿易國,中國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。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參與經濟全球化,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。在有的發達國家拒絕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背景下,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,在自身發展任務仍十分艱巨的情況下,向沿線國家提供不附加政治條件的更多國際公共產品,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。比如,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貿易體系建設,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發揮作用;擴大沿線國家留學生規模,每年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;加強科技合作,共建聯合實驗室、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海上合作中心,促進科技人員交流,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等。這些事實充分表明,中國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。